- 新聞中心
- News
- 聯系我們
- Contact us
-
銷售電話:028-85980483 85980506
售后服務:028-85980400
傳真:028-85980418
E-mail:huania@huania.com
地址:成都市高新區天府大道中段天府軟件園D6棟17F
郵編:610041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韓清華
中國地震預警網是由國家地震預警網和以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簡稱“減災所”)為代表的社會力量所建設的地震預警網共同組成。7月27日,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在唐山召開中國地震預警網示范運行新聞發布會。中國地震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陰朝民介紹了中國地震預警網建設總體情況,并宣布在四川、云南、京津冀和福建等6省市實現示范運行。陰朝民副局長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0年11月20日中國地震局與減災所簽署合作備忘錄,12月30日掛牌成立中國地震局地震預警技術研究成都中心,雙方在多個方面開展融合與合作,這為推動地震預警行業發展,形成全社會預警合力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作為中國地震預警科技開拓者、中國地震預警網的共建者,減災所自2008年成立后堅持自主創新,研發了全球領先的地震預警成果。中國地震局地震預警技術研究成都中心主任、減災所所長王暾博士在出席中國地震預警網示范運行新聞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了過去13年來減災所在地震預警領域取得的主要創新成果以及助力中國地震預警網示范運行的情況。
王暾博士表示,2008 年汶川地震以來,減災所在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在吸收國內外地震預警科技進展的基礎上,突破了“預警技術有無”、“預警網覆蓋”“預警信息傳遞”三大難題,從無到強建成了世界領先的地震預警技術體系。
第一是突破地震預警需要兼具“快”和“準”的核心技術難題。“快”是指地震預警的及時性,“準”是可靠性。“快”和“準”主要是由地震預警系統的響應時間以及地震預警核心算法所決定的,減災所地震預警系統目前在這兩個指標上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該技術成果使我國成為全球第3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還出口到尼泊爾、印尼,使全球6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中3個由“四川智造”預警成果支撐。
第二是2014年底與應急部門、地震部門聯合建成了延伸至我國 31省市區、覆蓋面積220萬平方公里、覆蓋我國地震區人口90%(6.6 億人)的大陸地震預警網,成功預警蘆山7級、九寨溝7級、長寧6級等63次破壞性地震。基于減災所在地震預警監測過程中創新引入MEMS傳感器,大大降低了地震預警網的建設成本。
第三是建立了面向 6 億級用戶的地震預警發布體系。提出秒級向億級用戶靶向發布預警的方法,解決用戶過億、場景復雜、響應對策多樣的難題,目前中國國產四大手機廠商都已經在手機操作系統里內置了地震預警接收功能,民眾開啟之后就能收到預警。通過建立手機、電視、“大喇叭”等信息傳遞渠道,減災所打通了災害預警傳遞到民眾的“最后一公里”。
為了進一步擴大地震監測預警網的覆蓋面積、人群,進一步縮小預警盲區,提升我國地震預警技術水平,今年6月3日,減災所跟小米集團共同宣布,中國首個手機地震監測預警網啟用,把智能手機變成地震監測儀,此舉將有望實現我國地震監測傳感器數量從萬級躍升至千萬乃至億級,實現“有人的地方就有地震預警”。
與此同時,減災所還積極推動我國地震預警領域的模式創新、機制創新。由于地震預警乃至災害預警兼具科學性、公共安全性,而前者是社會力量(包括科研院所和社會企業)擅長的,后者是政府的責任,因此需要政府和社會力量合作才能夠做好。中國地震局與減災所簽約共建中國地震預警網便是政府與社會力量共建災害預警網的先行先試合作典范,也是我國災害預警領域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暾博士表示,未來將繼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的領導下,繼續發揮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機制優勢,不斷提升我國地震預警技術的自主可控性、可靠性、及時性;持續開展地震預警與多災種預警共性技術研究與應用,推動災害預警成為基本公共服務。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