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中心
- News
- 聯系我們
- Contact us
-
銷售電話:028-85980483 85980506
售后服務:028-85980400
傳真:028-85980418
E-mail:huania@huania.com
地址:成都市高新區天府大道中段天府軟件園D6棟17F
郵編:610041
綜合災害風險防范暨聯合國減災30年
國際研討會舉辦
在第30個國際減災日來臨之際,10月13日,應急管理部副部長鄭國光在深圳出席綠色發展與綜合災害風險防范暨聯合國減災30年國際研討會開幕式并致辭。
鄭國光指出,回顧聯合國減災30年來,中國政府確立了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理念,基本形成了中國特色自然災害管理體系,顯著提升了應對重特大災害的應急能力,最大限度減少了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中國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取得顯著成就。為積極應對自然災害面臨的嚴峻形勢和挑戰,中國政府將進一步強化災害風險綜合防范,健全完善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完善自然災害法律法規,加強災害監測預警,提升應急救援能力,夯實防災減災基層基礎,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
鄭國光強調,面對嚴峻的災害風險挑戰,世界各國應當攜手努力,認真落實聯合國減輕災害風險的各項決議。認真踐行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正確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正確處理好防災減災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作用,加強基礎理論和技術應用研究,提升災害管理的科技支撐水平。要完善防災減災國際合作機制,提高“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國際合作水平,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今年是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行動開展30周年。1989年12月,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倡導通過一致的國際行動,減輕由于自然災害以及其它自然因素導致的生命財產損失。今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是“加強韌性能力建設,提高災害防治水平”。在深圳期間,鄭國光赴深圳防災減災技術研究院和基層社區、消防站調研防災減災工作,要求切實加強基層綜合減災能力建設,提升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強城鄉社區抵御災害的韌性能力。
>>國際減災日的設立:
可以追溯到1989年。此前,為促進風險意識及減災的全球性文化,聯合國大會倡議設立一個國際日。現在,每年10月13日舉行的國際減災日紀念活動,旨在贊賞全世界民眾和社區為減少遭受災害風險做出的努力,并提高他們對所面臨風險的重要性的認識。
>>自然災害是指:
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包括干旱、高溫、低溫、寒潮、洪澇、山洪、臺風、龍卷風、火焰龍卷風、冰雹、風雹、霜凍、暴雨、暴雪、凍雨、大霧、大風、結冰、霾、霧霾、地震、海嘯、泥石流、浮塵、揚沙、沙塵暴、雷電、雷暴、球狀閃電、火山噴發等。
>>自然災害的主要影響:
1、災難會帶來實質性的創傷和精神障礙。
2、絕大多數的痛苦在災后一兩年內消失,人們能夠自我調整。
3、由災難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礙非常少見。
4、有些災難的整體影響可能是正面的,因為它可能會增加社會的凝聚力。
5、災難擾亂了組織、家庭以及個體生活。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行動的目的:
通過一致的國際行動,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減輕由地震、風災、海嘯、水災、土崩、火山爆發、森林大火、蚱蜢和蝗蟲、旱災和沙漠化以及其他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和社會經濟的失調。
>>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目標:
1、增進每一國家迅速有效地減輕自然災害的影響的能力,特別注意幫助有此需要的發展中國家設立預警系統和抗災結構。
2、考慮到各國文化和經濟情況不同,制訂利用現有科技知識的適當方針和策略。
3、鼓勵各種科學和工藝技術致力于填補知識方面的重點空白點。
4、通過技術援助與技術轉讓、示范項目、教育和培訓等方案來發展評價、預測和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并評價這些方案和效力。
歷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
從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1990-2000年)到每年一次“國際減災日”主題至今的變遷,體現了國際減災行動的基本發展脈絡。以下是歷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
1991年:“減災、發展、環境――為了一個目標”。
1992年:“減輕自然災害與持續發展”。
1993年:“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要特別注意學校和醫院”。
1994年:“確定受災害威脅的地區和易受災害損失的地區――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紀”。
1995年:“婦女和兒童--預防的關鍵”。
1996年:“城市化與災害”。
1997年:“水:太多、太少――都會造成自然災害”。
1998年:“防災與媒體--防災從信息開始”。
1999年:“減災的效益――科學技術在災害防御中保護了生命和財產安全”。
2000年:“防災、教育和青年--特別關注森林火災”。
2001年:“抵御災害,減輕易損性”。
2002年:“山區減災與可持續發展”。
2003年:“面對災害,更加關注可持續發展”
2004年:“減輕未來災害,核心是如何“學習””
2005年:“利用小額信貸和安全網絡,提高抗災能力”
2006年:“減災始于學校”
2007年:“防災、教育和青年”
2008年:“減少災害風險 確保醫院安全”
2009年:“讓災害遠離醫院”
2010年:“讓兒童和青年成為減少災害風險的合作伙伴”。
2011年:“建設具有抗災能力的城市—讓我們作好準備”。
2012年:“女性——抵御災害的無形力量”。
2013年:“面臨災害風險的殘疾人士”。
2014年:“提升抗災能力就是拯救生命——老年人與減災”。
2015年:“掌握防災減災知識,保護生命安全”。
2016年:“用生命呼吁:增強減災意識,減少人員傷亡”。
2017年:“建設安全家園;遠離災害,減少損失”。
2018年:“減少自然災害損失,創建美好生活”。
2019年:“加強韌性能力建設,提高災害防治水平”。
來源:應急管理部
中國應急管理報 新媒體中心 編輯:龐舒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