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中心
- News
- 聯系我們
- Contact us
-
銷售電話:028-85980483 85980506
售后服務:028-85980400
傳真:028-85980418
E-mail:huania@huania.com
地址:成都市高新區天府大道中段天府軟件園D6棟17F
郵編:610041
《中國青年報(2017年08月22日 12 版)》
實習生 陳凱欣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鑫昕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成都市美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暾
8月8日晚22時07分,微博賬號“@宜賓生活播報”發布的視頻顯示,在九寨溝7.0級地震剛剛發生時,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電視臺提前40多秒彈出地震預警畫面。當倒計時進行到38秒左右時,視頻拍攝者所在房屋頂部的吊燈開始晃動。這意味著,最早的地震波來臨了。
正在播放的電視節目變成一段藍底白字的地震預警畫面,40多秒的倒計時給裝有預警系統的電視觀眾提供了避險時間。
與此同時,該預警系統的研發機構——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以下簡稱“減災所”)24小時值班室的工作人員也收到了預警信號。因距震中更遠,值班室所獲得的預警時間為71秒。工作人員立即匯總地震信息以及各地區的響應情況,并傳送到四川省政府應急辦、相關市縣級地震部門,為抗震救災決策提供參考。
這不是中國大陸地震預警系統第一次“跑”贏地震波。
2013年2月19日,減災所研發的地震預警系統對發生在云南省巧家縣的一次4.9級的破壞性地震進行了預警,昭通市中心的終端在地震波到達之前15秒鐘收到了預警信息,這是國內首次對破壞性地震預警成功。
2008年,王暾在成都高新區創辦成都美幻科技有限公司,并基于公司組建了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減災所牽頭成立了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2014年1月,王暾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創業人才名單。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正在奧地利科學院從事理論物理博士后研究工作的王暾覺得,中國需要地震預警,他隨后決定回國,投身這一領域的研究。“當時申請項目、資金都遇到了困難,最艱難的時候,公司的賬戶只剩下1塊4毛錢,有的月份員工只發一半的工資,甚至還要推遲3個月才能發這一半工資,我在用盡一切辦法籌集資金。”
回國后,王暾去了汶川、北川。“北川有個學校,學校的紅旗還在飄。”王暾分析,那個學校本該有31秒的預警時間,但當時除了在操場上的師生外,很多人都遇難了。
“如果有預警系統,這學校大部分人或許都可以獲救。所以我決定快馬加鞭,避免這樣的災難再次發生。”王暾說。
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后,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以減小當地的損失。其預警原理是電信號的速度比地震波快,這兩者的“時間差”即為地震預警時間。
地震預警有別于地震預報。地震預報是對可能發生、但尚未發生的地震事件預先發出通告,地震預警則是在地震已經發生、但還未形成嚴重破壞時發出警告。
一份研究表明,如果預警時間為20秒,可使人員傷亡減少63%。減災所地震預警系統2011年4月的首次成功預警,讓中國成為繼墨西哥、日本之后,第三個有能力向公眾發布地震預警的國家。
“6年前的那天我正在開會,突然收到了一條預警短信,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成功預警,當時非常欣慰。”王暾回憶說,“但同時我也非常忐忑,因為當時只有短信、計算機可以發出預警,短信通知非常擁堵,會導致延時,我就在思考如何通過更多的渠道服務老百姓。”
而此次九寨溝地震,預警系統已經能通過手機App、電視、廣播等多個渠道,向群眾發出信號,向政府提供可靠數據,王暾“依然感覺非常欣慰”。
“我們的可靠性和響應時間是全球領先的。”在談到核心技術時,王暾說,“可靠性是指,針對破壞性地震,大陸地震預警網沒有出現誤報漏報。在響應時間上,地震發生后,傳感器處理地震波信號并傳到地震預警中心的過程,日本需要9秒,而我們只需6秒。”
王暾介紹,在預警系統響應之前的6秒或9秒中,地震波也正以3.5km/s的速度往外波及,所波及到的區域即為預警盲區,日本的預警盲區為31.5km,而中國大陸預警系統的預警盲區是21km。
王暾說,在中國地震預警網覆蓋范圍內,地震預警系統至今已成功預警38次破壞性地震。不過,在這次九寨溝7.0級地震中,仍有很多人沒有收到預警信號。對此,王暾解釋說,如果你的手機沒有下載“地震預警(ICL)”App、你所在的小區、學校也沒有安裝地震預警服務器,那么你就收不到預警信號。“所以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要把信息傳播的渠道打通。”
談及普及度不高的原因時,王暾說:“一方面因為大的災難都是小概率事件,大家重視程度不夠;另一方面是減災所與行政的合力不夠,我們需要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形成合力來推動這個事兒。”
此前,有關部門曾提出動員社會力量和利用市場機制、促進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但王暾認為,這個理念在地震預警方面還落實得不夠。
“我們是免費提供地震預警服務的。但作為一個民辦機構,我們需要得到當地政府的認可才能安裝至電視臺、廣播等平臺。”王暾說,“地震預警今天面臨的不是技術和經費問題,還需要得到行政主管部門的支持。”
在減災所的推動下,我國在2013年就擁有220萬平方公里的地震預警網,覆蓋面積位列世界第一。王暾表示,“我國地震預警系統覆蓋的人口是6.6億人,但地震發生后能有效服務的人可能只有幾千萬,這是因為接入終端的太少了。”
按照相關規定,地震預警信息應由縣級以上地震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提供并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授權發布。因此,減災所作為一個民辦地震預警技術研究機構,只能通過市縣級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將預警系統接入電視、廣播等終端。
“汶川、北川、茂縣、阿壩都是我們不斷溝通的結果,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地方政府能夠接納我們的系統。”王暾說。
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 王暾:9年積累跑贏九寨溝地震
圖片來源: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