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中心
- News
- 聯系我們
- Contact us
-
銷售電話:028-85980483 85980506
售后服務:028-85980400
傳真:028-85980418
E-mail:huania@huania.com
地址:成都市高新區天府大道中段天府軟件園D6棟17F
郵編:610041
中新網成都1月26日電(岳依桐 賀劭清)“從2008年至今,四川發生了三次7.0級以上的大地震,其中兩次震中都在我的家鄉阿壩州。現在遇到小型地震,大家基本能鎮靜應對,他們掌握了很多防震減災的知識。”26日,四川省政協委員、活佛卓藏倉·嘉木樣格勒永登加措提及民眾減災防災意識的變化時十分欣慰。
四川大部分地區處于高原、丘陵地帶,地震、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人們又陸續經歷了蘆山地震、九寨溝地震的考驗。如何促進地震預警信息的“最后一公里”落地、提升應急抗災能力、完善衛生急救系統,成為四川“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十年前,中國并沒有廣泛應用于實際情況的地震預警系統。十年后,由四川省人大代表、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暾研發、建設的地震預警系統已成功預警了蘆山地震、魯甸地震、九寨溝地震等39次破壞性地震,無一漏報、誤報。
九寨溝地震時,該預警系統在地震波抵達甘肅隴南前19秒、抵達阿壩州前48秒、抵達成都前71秒成功對外發布預警信息。王暾建議,應加強地震預警信息推廣應用工作,促進地震預警系統對接應急廣播體系,擴大廣播、電視、手機接入地震預警信息的規模,促進地震預警信息的“最后一公里”盡快落地。
在四川省政協委員、致公黨四川省委專職副主委肖劍書看來,雖然近十年來,四川應急抗災系統得到長足發展,但仍存在應急安全設施設備參差不齊、群眾性現場自救互救裝備與技能的缺失、非專業人員大量涌入災區造成救災生命通道“腸梗阻”等問題。
為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政協四川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期間,致公黨四川省委提出集體提案《建立災害應急“鏈”化響應機制推動政、企、民多層級應急救援與自救互救普及工作》,建議打造“綜合生存鏈”,在災害逃生救援過程中,將災害預警發布、數據信息接收、緊急避險、自救互救、專業救援的災害逃生救援等各個環節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鏈”。
“我認為應急系統的建設一定要延伸到災前,讓人們形成災害危機意識,然后在這個意識的基礎上建立有序的制度,形成一個社會災害反應鏈。”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市人社局副局長張鐘慶認為,社會保障是應急救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物質上的幫助,還需要對受災群眾的心靈進行“按摩”。
“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衛生急救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現在四川的應急隊伍建設、應急設施裝配、應急管理和應急預案管理都與當時不可同日而語。”四川省政協委員、四川省衛生計生委主任沈驥介紹,九寨溝地震時,四川在30分鐘內啟動預案,九寨溝附近醫院的醫護人員于2小時內便到達了現場。
沈驥表示,雖然四川衛生系統已形成了成熟有效的災后救援機制,但他希望還能進一步加強空中救護力量的建設,提升救援效率,讓四川百姓以及來四川旅游或工作生活的人們都更有安全感。(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文鏈接:http://news.nen.com.cn/system/2018/01/26/020339278.shtml